而犹重在葱白,少阴之阴,天之寒气亦为阴,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,则与阳气隔绝不通,姜、附之力,虽能益阳,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,惟葱白味辛,能通阳气,令阴得阳而利,庶可愈矣。脉弦细,少阳之脉也。
此条用灸法是里寒外热,手足不逆冷,而脉不至者也。且头汗为阳邪上壅,不下通于阴,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。
汪琥曰:下利者,肠胃之疾也。李中梓曰:按少阴用药,有阴阳之分,如阴寒而四逆者,非姜附不能疗此证,虽云四逆必不甚冷,或指头微温,或脉不沉微,乃阴中涵阳之证。
阳明病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小便若利,大便因□,不能发黄也。熏黄者,湿盛之发黄,属脾之瘀湿,故其色暗如烟熏也。
睛不和者,谓睛不活动也。 但入里有阴阳之分,须以小便别之,小便不利,湿蒸热瘀而发黄,以其人胃中原无燥气也;小便自利者,胃干便□而成实,以其胃中本有燥气也。
半表者,谓在外之太阳也;半里者,谓在内之太阴也。 此厥阴阴阳错杂之轻病,即论中热微厥亦微之证也。